澳洲宝石鲈,又名宝石鱼、宝石斑、佳帝鱼,原产于澳大利亚,20世纪未成为当地人工养殖的优良品种,是澳大利亚名贵的淡水鱼。2001年引入中国进行养殖。中国水产工作研究者经过几年的努力,陆续在长江水产研究所、佛山市顺德区农业水产站等单位繁殖成功,南方地区目前在广东番禺、海南澄迈及其他地区都有繁殖基地。[1]
外形特征
宝石鲈体呈纺锤形,体厚而扁圆,头小,口端位,头后背拱起,腹部大而浑圆,体披栉鳞,尾鳍短而宽,微凹。鱼体的两侧或一侧有1~2个甚至多个黑色晶莹的椭圆形斑块及零星分布的小斑块,宛如镶嵌黑色的宝石,因而得名“宝石鲈”。[1]
生活习性
宝石鲈生性好动,游泳迅速,喜生活栖息于水体的中上层。在自然条件下,以小鱼、小虾为食,并喜食小蚯蚓、红线虫、面包虫等较大的活饵料。在人工养殖条件下,可投喂配合颗粒饲料,有明显的集群抢食习性,经1周左右的驯化,鱼听到敲击声或泼水声等信号,均会不约而同地前来觅食。幼鱼及咸鱼可投饲不同粒径的颗粒饵料,投饵量根据水温、鱼体重量及鱼摄食情况而定。宝石鲈生存水温为10~38℃,最佳生长温度为21~28℃,水温降至17~18℃时摄食强度减弱,10~15℃时行动迟缓或静止于水的中下层。宝石鲈对溶氧要求不高,自然水域要求溶氧在2.5毫克/升以上,工厂化集约式养殖要求在3.5毫克/升以上,在ph值5.5~8.5范围内均可正常生长。[1]
生长特点
宝石鲈外形美观,性情温和,抗病力强,生长快速,群体产量高,可单养、混养、池塘养、网箱养,特别适合垂钓;而且耐低温、低氧,不易掉鳞,适合长途运输。
池塘养殖
(1)池塘条件
池塘条件池塘面积不宜过大,以5~10亩为宜。池深2~2.5米,水深1.8~2米,池底平坦,淤泥较少。水源充足,进排水方便,水质清新无污染,鱼种放养前10~15天排干池水,每亩用生石灰125~150千克进行干法清塘消毒,每池配备1.5千万叶轮式增氧机和水泵各1台。
(2)鱼种放养
鱼种放养同一池内放养的鱼种要求规格整齐、体质健壮、无病无伤、游动敏捷。放养时间为6月中、下旬,放养密度每亩1000~1200尾,同时搭配混养大规格鳙鱼种40尾、鲢鱼种20尾和鲫鱼种200尾,以充分利用水体,调节水质,增产增收。所有鱼种下池前均用7毫克/升锰酸钾溶液药浴5分钟进行消毒。
(3)饲料投喂
饲料投喂宝石鲈为肉食性鱼类,可用小鱼虾、野杂鱼肉块、新鲜动物内脏等喂养,经过驯化后可投喂含粗蛋白35%以上的人工配合颗粒饲料(参考配方:鱼粉60%、麸皮10%、玉米粉25%,酵母、维生素及矿物质添加剂5%)。做法是:投料之前先泼浇几下水,以形成条件反射,再投以颗粒饲料,经过数次调驯,只要听到泼水声宝石鲈就会群游而至取食,选择位置居中地方。用竹、木跳板伸入池中水面,距池岸6~7米,搭设饲料台,这样的饲料台饲料投撒面积大,鱼摄食时不易混水,而且可容纳较多的鱼均匀摄食。日投喂量在前期鱼体较小时,为鱼体总重的8%~10%;中、后期随鱼体长大,为鱼体总重的6%~8%。根据宝石鲈不喜强光的习性,日出和日落时,摄食旺盛,中午几乎不摄食,所以应注意早、晚2次投喂。投喂时掌握“慢、快、慢”的原则,开始时少投,将鱼引诱聚集后再快投,并及时扩大投料面积,使鱼群均匀吃饱,等鱼快吃饱,抢食不激烈后又少投,一直喂到多数鱼离开投料点为止。一般每次投喂时间在30分钟左右,防止饲料沉底浪费并污染水体。
(4)日常管理
定期加注新水,饲养前期每10~15天注水1次,每次注水深10~15厘米;高温期每5~7天注水1次,每次注水深15~20厘米,使池水透明度保持在35厘米左右。合理使用水泵或增氧机,7~9月每天开机2~3次,每次40~60分钟,闷热天适当增加。坚持早、中、晚巡塘,观察鱼摄食、活动和水质变化等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贯彻“以防为主”的方针,做好鱼病防治工作。预防寄生虫病,可全池泼洒晶体敌百虫,每次用量为0.2~0.4毫克/升;预防细菌性病,可每月用强氯精0.2~0.3毫克/升、生石灰15~20毫克/升,交替化水全池泼洒1次,同时每半月在饵料中添加1‰大蒜素或2‰土霉素连喂3~6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