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罗非鱼主要品种及养殖要点 红罗非鱼,又称红鲷、彩虹鲷,因其体色红,型似真烟,体腔无黑膜,肉质鲜嫩,且生长快,产量高,效益好,颇受消费者喜爱。以色列、美国、泰国、菲律宾等国和我国台湾地区都有红罗非鱼的养殖。我国大陆最早引进红罗非鱼是1973年,1981年从台湾重新引入红罗非鱼并进行了选育和养殖推广。20世纪90年代初,有关部门引进和选育了不同品系的红罗非鱼,推动了红罗非鱼养殖,现红罗非鱼已成为沿海和内陆水域池塘和网箱养殖的主要对象。 一、生物学特性 体型、体色:红罗非鱼是罗非鱼中一杂交变异种,不同地区、不同品系其杂合性不同。体色有粉红、红色、橘红、橙红、橘黄等,其后代或分离出黑色;体型有尼罗罗非鱼型、奥尼鱼型、莫桑比克鱼型等。 生活习性:与其它罗非鱼一样,红罗非鱼属热带广盐性鱼类,耐低氧,窒息点较低,对盐度适应范围广,可在盐度0-30‰生活。适温范围15℃-38℃,致死温度最低7℃,最高42℃。食性为杂食偏植物性,天然条件下以浮游植物为主,也摄食浮游动物、底栖附着藻类。寡毛类、有机碎片等。人工投饲可直接用豆饼、花生饼、黄粉、米糠、玉米粉、鱼粉、配合饲料等。红罗非鱼生长快,个体大,当年苗种可长至150-750g。鱼苗经100-120天可达性成熟,性成熟个体因品 系不同有所差异,如星洲红鱼和彩虹烟初次成熟个体300-400g,属多次产卵类型,成鱼每年产仔约300-2000尾。 二、红罗非鱼主要养殖品种 根据选育者品系来源和选育技术不同,国内红罗非鱼养殖品种主要有: l、红尼罗鱼:该鱼体型与尼罗罗非鱼相近,体色橘红或橘黄,经珠江水产研究所选育后背高、体厚、生长较快,红色率达75%以上,当年个体生长为175-25Og,大者470g。红尼罗鱼虽长速稍慢,但抗逆性强,病害少。 2、花鲷:从台湾引入,体型与尼罗罗非鱼相近,体色有大红、橙红、橘红、红黑相间、灰色等,体色变异大,但生长较红尼罗鱼快,个体大,20世纪90年代初曾吸引生产者养殖,并被一些制种单位引进作为进一步选育的原种,但花鲷后代体色分离率高,需进行提纯选育。 3、彩虹鲷:是近几年在多个红罗非鱼品系中定向选育而成的体型象奥尼罗非鱼,体色粉红或橘红的红罗非鱼,主要由台湾和福建一些制种单位选育,经提纯选育的红罗非红色率达96%以上,有头小、背高、体厚的特点,对比长速快、个体大,初次成熟个体350g以上。但幼苗养成约有10%-15%的变色率。 4、星洲红鱼:是从东南亚品系选育的红罗非鱼,体型象尼罗罗非鱼或奥尼罗非鱼,背高,鳞片大而透明,体色粉 红或橘红,红色率达99%以上,且后代体色分离车少,冬季低温季节成鱼或有变灰现象,但水温回升经一段时间养殖可逆变为红色。该鱼在红罗非鱼中长速最快,个体大,当年鱼苗可长至500g以上,性成熟个体达350g,且腹膜白、肉质特别鲜嫩,是值得推广的优良养殖品种。 三、红罗非鱼养殖要点 红罗非鱼适应能力强,饲料易解决,群体产量高,很适合池塘主养、混养、网箱和流水池高密度养殖。主养塘亩产可达1000 kg以上,小网箱养殖单产可达100kg/立方米以上。 1、养殖条件 红罗非鱼对水质的适应能力强,不论新、旧、深、浅的池塘均可养殖,高产池塘要求水源好,pH6.8-8.5,盐度0-20‰,排灌方便,面积4-10亩,水深1.3-2.5亩。并配备1-2台1.5kw的叶轮式增氧机。 2、苗种放养 每年春季当水温回升稳定在18℃以上时便开始放养冬苗,清塘消毒过5-7天后开始放养红罗非鱼鱼种。池塘主养一般每亩放养红罗非鱼种1500-3000尾,同时混养鲢鳙鱼种各40-70尾,以控制水质;流水养殖可亩放5000-10000尾;与其它鱼混养时可亩放200-500尾;网箱养殖一般放养150-350尾/立方米,为减少雌鱼产仔对饵料的损耗,提高生长率,最好放养全雄性的红罗非鱼苗种,也可混养适量的个 体比红罗非鱼种小的斑鳢、加州鲈等肉食性鱼的鱼种进行控制。放养时用3%的食盐水浸种处理,使伤口愈合,防止病菌感染。 3、饲喂管理 红罗非鱼可摄食各种商品饲料和池塘里的生物饵料,主养应投喂全价的罗非鱼配合饲料,饲料粗蛋白含量在28%一32%较合适;按定质、定量、定时、定位的“四定”方法投喂,日投喂量按鱼体重的3%一5%计算,每日分两次投喂,并根据天气、水质及摄食情况适当增减。 4、水质管理 高密度养鱼过程中鱼类粪便和剩料易导致水质变坏,因此,要对鱼塘采取适当的换水或加注新水等方法进行调节,使水质保持淡褐色或油绿色,透明度20-25cm。可每亩用15-20kg的生石灰兑水全塘泼洒,每月1-2次调节塘水pH至微碱性。用有益微生物制剂改善池塘微生物结构,控制池塘有害物质,改善水质,防病效果较好。 5、鱼病防治 红罗非鱼抗病力强,正常养殖管理情况下很少得病,但在养殖条件不好时也会发病死亡,影响成活率。受冻或运输、网捕后受伤易引发水霉病,应尽可能避免。高温季节主要病为嗜水性单胞菌引起的败血症,该病主要是养殖水质变坏、低氧、饲喂不善等应激因素导致条件致病菌的感染引起,该 病可以用口服卡那霉素、氧氟沙星等进行治疗,用量为每100kg鱼每天用药3-6g拌料投喂,连喂5天。防治鱼病应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保持良好的水质,做好日常投喂管理是防病的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