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清塘零排放健康生态养殖池塘系统 随着我国池塘养殖面积的不断增加以及集约化养殖方式的发展,由养殖废水排放及由残饵、粪便、生物残骸等有机淤泥堆积形成的养殖自身污染,已成为备受关注的环境与生态问题。养殖池塘底泥黑臭现象在我国较为普遍,严重影响养殖鱼类健康。尤其是在高密度养殖池塘,使用微生物、水底界面曝气等不同方法对养殖池塘污染底泥进行生物-生态修复来解决养殖池塘的污染底泥问题,十分不近人意。要实现水产养殖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探索新的技术、新的模式,有必要对传统养殖模式进行彻底的改造,我们主要方法是采用将池塘改造为自动定时排污和使用纯氧增氧。 一、自动定时排污 将养殖残饵、粪便、生物残骸等物体在池塘内尚未形成污染源(腐败分解)前自动定时的自池塘排出,使“池塘老化”成为过去时。由黑臭底泥淤积、引起水质恶化,造成鱼池缺氧浮头甚至泛塘死亡,以及由于大量的病原体滋生而大规模灾难性病毒病的爆发和流行等问题将不在发生。池塘清底、清淤、挖深以及进行底质改造工作不再需要,其所需的资金、人力、药物、水资源的大量耗费全部节省。排污、排泥对水源和环境的污染将被避免,达到了污水的零排放。水中的溶氧不再因养殖池塘的污染底泥问题而大量被消耗耗,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水体生物-生态修复,而无须对养殖池塘污染底泥再进行生物-生态修复,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纯氧增氧 采用纯氧增氧装置保持水体均匀、稳定且高的溶氧值,可有效的提高单位水体养殖密度、成活率和鱼的生长速度,它不仅提高饵料系数降低了生产成本,还改善了水质减少了病害。纯氧增氧装置不会产生影响鱼类生长的巨大噪声和水体剧烈的扰动,并可防止水体分层,规模化使用纯氧增氧装置节电降耗,运行成本低、安全可靠、占地少。 三、实施方案100亩 水体13万立方米 基本设备: 20M3/h制氧机一台、2KW纯氧增氧装置各四十台、φ160气动阀门二十只、微滤机一台。 鱼池面积:20个养殖池,5亩/池。 鱼池深度:2m左右。 鱼池形状:方形一般都抹圆角。向池底有一定坡度。 排污物设置:设于中心底部。 增氧与排污:鱼池对角设置2KW纯氧增氧装置各一台,自池中取水经纯氧增氧装置增氧为超饱和溶氧水后沿池边方向注入池内推动池水沿一个方向旋转,旋转的池水产生向心流动,这个过程在完成向水体增氧的同时使污物向中心聚集,设于池中心底部的自动定时排污阀间断短时开启,使聚集于中心的污水及时排出池外。 污水经微滤机使污物与水分离,污物用做肥料、沼气处理,水经沉淀、杀菌后回用。 本系统每立方水体养殖密度在20公斤时,溶氧可保持在7毫克/毫升。 由于养殖残饵、粪便、生物残骸等物体在池塘内尚为形成污染源前自动及时、定时的自池塘排出,因此池底沉积物引起的水质恶化的主因已完全排除,在高溶氧的环境中换水已不是必须或仅需少量,换出的少量水也可做灌溉用水,不再污染环境。
|